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阿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布日期 : 2016-03-29

【 关 闭 】

阿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阿坝“十三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目    录

 

      5 

第一章  规划背景 5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效 5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的挑战 9

第三节  “十三五”发展机遇 11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总体要求 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2

第三章  发展目标 13

第四章  “十三五”发展空间布局 16

第一节  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16

第二节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16

第五章  基础先行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承载力 17

第一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7

第二节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18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

第四节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20

第五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1

第六章  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21

第一节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22

第二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23

第三节  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24

第四节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5

第五节  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 26

第六节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27

第七章  绿色导向  大力发展生态加工业 27

第一节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28

第二节  加快清洁能源开发 28

第三节  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 30

第四节  培育民特产品加工产业 30

第五节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30

第八章  互动融合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31

第一节  优化旅游发展格局 31

第二节  推进旅游景区建设 32

第三节  加强旅游要素保障 33

第四节  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 34

第五节  强化营销拓市场 35

第六节  创新旅游发展机制 35

第九章  精准施策 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 36

第一节  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37

第二节  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37

第三节 实施脱贫攻坚“十个专项方案 38

第四节  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保障机制 39

第十章  供需衔接  促进文化大繁荣 40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0

第二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41

第三节  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41

第四节  积极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42

第五节  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42

第十一章  提档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43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3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45

第三节  引进培育新兴服务业 46

第十二章  城乡统筹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47

第一节  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47

第二节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47

第三节  加快特色城镇建设 48

第四节  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48

第十三章  改善民生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9

第一节  实施教育大振兴 49

第二节  推进医疗卫生大提升 52

第三节  推动就业大促进 54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6

第六节  扩大保障住房供给 57

第七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58

第十四章  环境友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58

第一节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59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59

第三节  加强生态系统修复 60

第四节  开展“绿色阿坝行动计划” 61

第十四章  改革创新  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61

第一节  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62

第二节  发挥投资助增长作用 62

第三节  强化科技引进吸收和实用技术创新 62

第十五章  开放合作  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63

第一节  积极承接对口援建 64

第二节  深入推进招商引资 64

第三节  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64

第十六章  综合施策,建设和谐稳定新阿坝 65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5

第二节  完善人民权益维护机制 65

第三节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66

第四节  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 67

第五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68

第六节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69

第七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69

第十七章  保障措施 71

第一节  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工作的领导 71

第二节  突出规划引领 71

第三节  注重规划衔接 72

第四节  加强监督考核 73

 

 

 

 

 

 

 

 

 

 

 

 

 

 

 

 

 

 

 

     

《阿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阿坝州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共阿坝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征求了各乡镇、各部门、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全县以“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统揽全局,秉持“提质增量、跨越发展”工作总基调,以创新为动力,以机遇为契机,以问题为导向,务实奋进,攻坚克难,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突破9亿元,年均增速达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70亿元,年均增长11.3%。财政收入突破4500万元,年均增长2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州平均水平。连续两年被评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并成功举办四川省民族地区农业工作现场会。产业结构有效优化,二产和三产比重分别提高5和2个百分点,有机农业盘子不断增大,统筹协调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基础条件得到新改善。城乡基础环境明显提升,南岸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县城集中供暖、德阿大桥、新区市政道路一二期、牧民定居和幸福美丽新村等项目全面建成。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川青高速纳入国网规划,S302线升为国道,阿龙路、阿两路和麦唐路升为省道,完成阿壤路(阿坝段)和哇查路环线等道路建设,新增公路132公里,通车里程达1109公里。水利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建成引水管网133.6公里,新增有效灌面1.76万亩,完成阿曲龙藏沟口至旺切沟口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49处,解决4.1万人饮水难题。电力通讯设施逐步完善,完成茸安乡、求吉玛乡35千伏变电站及配套线路建设,实施求吉玛乡、茸安乡、安羌乡、阿坝镇等10千伏及以下线路建设和无电地区光伏工程,全面消除无电地区。通信网络覆盖面有效扩大,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通电视、通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达85%。

生态农业取得新成就。农业转型取得初步成效,依托15万亩连片耕地优势,初步构建“一园四区一基地” 。有机农业占比达 10%。整合涉农资金1亿余元,完成农业园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天赐阳光、高原之宝等6家企业入驻,带动广大农民自种蔬菜、玛咖等5200亩。成功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2个,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64个。园区耕地亩产值由500元提高到6000元左右,涉业农民收入增长近5倍。同时,有序推进牦牛改良与种畜服务、贾洛绵羊扩繁选育、人工种草、鼠虫害治理、牲畜棚圈、巷道圈等工程。贾洛绵羊获得国家工商地理注册商标。

绿色工业取得新进展。生态加工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编制完成《阿坝县生态加工产业园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入住企业达5家。麦尔玛5万装机光伏电站建成3万KV实现并网发电,查理乡5万装机光伏电站完成实地踏勘并启动前期论证。蔬菜种植提炼、玛咖种植加工和安多服饰项目实现生产营运。逐步形成以清洁能源开发、农畜民特加工为主的绿色工业发展体系,工业质量效益有效提升。工业增加值突破4200万元,年均增长25.2%。

生态旅游实现新突破。旅游产品开发加快,建成神座“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和扎尕尔措景区(一期),安斗派克旅游村落打造取得重大进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成莲宝叶则经济干线公路和查理至若柯河牧场旅游服务设施。宣传推介工作务实推进,完成线上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线下关键节点展示平台建设。旅游环境持续向好,市场专项整治、安全隐患排查和从业人员系统培训不断深化。入境游客量突破46.7万人次,年均增长25.3%,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年均增长33.5%。

社会事业获得新进步。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增学前教育学校53所,高中1所,义务教育阶段成果有效巩固,“9+3”藏区免费职业教育深入实施。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增加37个达到130个,基本药物使用制度规范执行,医疗服务保障网络初步构建,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5万份,基本建成“1小时医疗服务圈”。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实现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寺庙书屋等服务设施乡、村和寺庙全覆盖,成功组建“莲宝叶则艺术团”,“藏文书法”和“藏棋” 成功申报第四批省级非遗,“藏族金属制品加工工艺” 成功申报第二批省级非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就业促进再上新台阶,开发公益岗位近3500个,各类就业培训覆盖8268人次,累计新增就业1373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社保体系逐步完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五项保险参保人数20476人,发放待遇8530.79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提高到75元。各类社会年救助救济金额提高至4847万元惠及13万人次。

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河流综合治理,完成阿曲龙藏沟口至旺切沟口河道治理,关停非法采砂场33家。加强森林草原及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草原禁牧和沙化治理,成功申报建立四川阿坝多美林卡湿地公园(国家级试点)。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新增2个生态乡镇、6个生态村和539户生态家园。生态主体功能地位得到强化,生态红线初步划定,生态项目深入实施,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社会治理展现新面貌。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完善军警民联防机制,提高维稳整体协防水平和应急处突能力,开展专项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信访矛盾化解,社会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寺庙管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趋于完善。简政放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时限大幅缩短。强化基层政权建设,补齐基层组织建设“短板”,基层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的挑战

经济基本面依然严峻。全国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步回落,“十三五”期间省、州经济增速分别调低至7.5%和8%,我县经济亦呈现回落态势,持续增长面临困难。投资“边缘化”问题凸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困难,投资高位运行压力较大。传统经济增长点趋于平缓,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产业优化升级面临困难,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

环境制约不断增强。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未得到根本改观,群众转产就业、补偿机制未健全。草原生态补奖标准偏低,现行标准不足以补贴牧民禁牧和草畜平衡经济损失,牧民群众致富愿望与生态保护难以实现协调统一。草原生态系统恶化趋势明显,经济承载力明显下降,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生态主体功能区定位限制经济发展空间和方式。

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全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不足,自身“造血”功能和自主发展能力不强。项目、资金、政策等决策和执行部门本位主义严重、换位思考不足、全局意识缺乏,信息不通、沟通不畅、推进不力。人的全局意识不足、主观能动性激活不够、创新创造能力不足,存在知行脱节、言行背离等现象。破解发展难题政策手段思考不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可持续发展基础不牢。

基础制约仍然存在。交通网络建设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通信基础设施覆盖不全,电力基础设施不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政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镇快速发展需要。

人才队伍亟待加强。受自然条件、工作环境、目标导向、资源配置和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人才引进难、培养难、留住难,结构严重失衡,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项目策划、企业经营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综合性人才和生态、旅游、物流、金融、教育、卫生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社会保障形势依然严峻。受产业机构调整升级过快冲击,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劳动者无法适应市场竞争机制成为制约解决就业难题的瓶颈。受全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宏观形势影响,五险扩面难,支付难,社会保障压力明显加大,保障能力有所减弱。

社会风险依然潜在。境内外敌对势力长期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易被敌对势力放大利用,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维稳工作压力较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营造任务艰巨。

第三节  “十三五”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存量、优增量并重,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压力趋显。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经济发展基本面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展望未来,我县将处于大有可为机遇期,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扶贫开发攻坚战略全面实施,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等会议精神相继落实,藏区特殊扶持政策加快实施,将得到国家、省更多政策资金倾斜。“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川甘青接合部等发展战略有序实施,将促进片区区位重构,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自身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开放合作深入推进,思发展盼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发展环境更趋和谐稳定,已基本具备了加速前进、赶超跨越,实现经济社会长期保持中高速上限运行的基础和可能。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对接中央“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州委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定位,紧扣“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总体工作要求,积极实施“基础大变化、产业大发展、教育大振兴、就业大促进、文化大繁荣、生态大改善、脱贫大会战、开放大合作、社会大治理和党建大提升”十大行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川甘青接合部发展高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为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十三五”发展必须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发展为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不足仍是我县最大实际,要科学把握新形势下发展趋势和特点,创新发展理念,夯实发展基础,明确发展路径,健全发展机制,增添发展措施,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保护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要立足江河源头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道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美丽阿坝”。

坚持民生为本。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提升保障水平,使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创新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坚持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外延的重要举措,要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深化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水平,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坚持和谐稳定。稳定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完善社会治理,防控各类风险,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十三五”发展目标的确定,既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对接,又要体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保障和环境友好等重点。既要做到适度超前、鼓舞人心,又要兼顾我县未来发展支撑条件,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上限运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GDP比2010年翻一番,接近全州平均水平。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达7931万元,年均增长12%。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上升,接待游客114万人次,年均增长19.5%,实现旅游收入10.4亿元,年均增长24.4%。就业形势保持向好态势,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投资支撑引领地位继续保持,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执行,生态保护工程深入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意识逐步树立,生态绿色经济占比明显上升。基本农田和基本草场保有量分别为10.95万亩和1321万亩,实现建设用地规划集约节约利用,河流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单位GDP能耗下降6%。全县林地保有量达315万亩,森林保有量达11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205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含一般灌木地)提高到20%,林草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退化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0%以上,以鼠虫害、草场荒漠化为代表的生态退化现象得到遏制。

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提高。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脱贫,贫困乡、贫困村全面摘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和6.5%。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口工作扎实开展,妇女儿童权益得到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有效提高,物价水平保持总体稳定。

开放合作和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对口援建、区域协同等对外合作交流体制机制更趋完善,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上级既定方针政策得到有效实施,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有效推动,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格局进一步优化,机制进一步创新,基层自治能力明显提升。建立通畅的社情民意传导渠道和完善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关系更加团结和睦。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步,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

 

第四章  “十三五”发展空间布局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构建“一核一轴三带”经济发展格局,合理配置资源,明晰发展路径,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力求不同区域有不同发展重点和发展任务,竭力打造区域拳头产品,促进全县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第一节  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一核(阿坝镇)。以生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信息业和社会事业综合率先发展为引领,打造阿坝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设县域经济发展首位城镇。

一轴(G347沿线发展轴)。以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工业为重点,统筹发展畜牧、商贸、能源和旅游等产业,建设全县生态经济集聚区,打造县域经济支撑轴。

三带(北部经济带、中部经济带和南部经济带)。北部经济带以现代畜牧业、旅游业和新能源为重点,建设全县草原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中部经济带以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为重点,协调发展旅游、工业和能源产业,建设全县综合经济示范区;南部经济带以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为重点,适度探索发展水电、旅游和林下产业,建设全县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示范区。

第二节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树立全县一盘棋整体发展意识,打造整体品牌,开展整体营销,提升全县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项目匹配机制,根据不同区域发展重点,科学配置发展资源,有效激发发展活力。建立区域发展协商机制,协调各乡镇根据功能定位差异,制定针对性发展策略和目标,避免同质化竞争。

第五章  基础先行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承载力

基础制约仍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和瓶颈,在“十三五”期间,要围绕基础大变化总体目标,集中力量加以优先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奠定基础。

第一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交通先导引领作用,不断优化交通布局,扩大路网规模,提升通行能力,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县乡村道为重点,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格局,加快区位重构,促进互联互通,建成四川北上融入“丝绸之路”重要交通节点。力争开工建设川青高速,推进国省干道建设,加强县乡村道路建设,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畅。加强管护能力建设,提高国省干线通行优良率。规划建设充电桩和通用航空设施。

 

 

第二节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对外特高压、高压输送通道建设,为新能源开发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改造提升35千伏及以下低压电网,确保人民群众用电质量和安全。结合交通建设、城市发展和生产生活需求,完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储存设施。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全县农牧业发展布局,科学布点水利设施,以节水供水工程为重点,着力解决水利设施不足问题。完成若果朗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启动中阿坝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牧区节水、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等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构建城乡供水、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和治水管水四大水利体系。

 

第四节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川甘青接合部重要商贸物流中心总体目标,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有效提升物资流通能力和水平。加快县城商贸物流中心,各莫、麦尔玛和垮沙等货运站(点)建设,完善通达的物流网络。加强供销体制改革和空白乡镇邮政所成果利用,推动快递物流业向乡村延伸。

第五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泛在、高效、安全原则,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光纤干线通道建设和带宽扩容工程,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等为城乡文化宣传、科学普及、远程教育、商务活动和安全监控等活动提供信息化支撑。推进“互联网+”应用,丰富电子公共服务手段,促进信息服务与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智慧阿坝”。探索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体系,以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载体,以现代物流体系为通道,推动线上交易、线下流通协同发展。

 

第六章  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提效、农村发展”引领农业发展,立足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兼顾质量与效益,发展“生态、特色、精品、高效”现代农业,推进生态农业提档升级,塑造农业区域品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综合资源禀赋,合理布局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下产业,科学布点农业示范园区,种养基地,建设主导农产品生产区和产业基地。构建“三区十二大主导产业十大特色配套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第二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宜粮种粮,宜蔬种蔬,宜药种药,宜草种草”和“三产联动、融合发展”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特色种养业、草产业,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促进草畜平衡,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探索发展林下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适度发展林下种养业和林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业与旅游、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第三节  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实施中低产地改造工程,加强引水灌溉、田间围栏、草原植被恢复、沙化治理和农业信息化等工程建设。完善机耕道、田间道和牧道等配套基础。建设种植基地所需要的有机肥厂、气调保鲜库和育苗大棚等配套设施,种草业所需要的储草棚、草种子仓库等配套设施,养殖业所需要的标准化暖棚、巷道圈、集中屠宰场、冷链批发市场、畜禽无害化处理厂、防疫室和工作用房等配套设施。

 

第四节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广“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培训和,培育现代新型农牧民。引导科研院所、专合组织、农牧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充实配备乡镇农技专业人员,逐步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良种繁育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共性技术,加大育种攻关,加强农机服务、气象服务。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支持农超对接,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会展促销、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

 

第五节  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

立足“生态、特色、优质、高效”定位,通过树品牌、定标准、建基地、走市场,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标识、基地有认证、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与检验检测,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追溯体系,创建有机认证示范县。进一步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落实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的疫情监测和强制性免疫工作。加强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加大“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整治力度,加强畜产品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提高畜产品监测频率。加强农畜产品商标培育工作,争取绿色、有机认证比例达到30%左右,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

 

第六节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启动草原确权承包试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探索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等级规范评定机制,破解农牧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完善乡镇邮政服务功能,提升农资供应和农产品集散能力。

第七章  绿色导向  大力发展生态加工业

突出绿色、生态和低碳,加强技术引进和企业培育,着力发展清洁能源、农畜产品和民特产品加工三大产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环保和产业融合的工业发展格局。

第一节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实施《生态加工业产业园建设规划》,完成园区内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设置入驻条件和投资强度等前置条件,为全县工业发展提供设施完备、管理科学和服务一流的平台载体。

 

 

第二节  加快清洁能源开发

根据电网建设进度和场址规划情况,按照集中开发和分布利用相结合原则,稳步推进大型光伏电站建设,完成麦尔玛光伏二期、查理乡光伏电站建设,适时启动贾洛和求吉玛光伏站点建设。合理开发水电资源,完成安羌电站改扩建工程,积极推动克柯、尼克河等水电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第三节  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

依托丰富农牧业资源和独特气候优势,建设以奶酪、肉制品、植物色素提炼、中藏药保健品和高山蔬菜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体系。加强对已建厂投产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推动规模生产。

 

第四节  培育民特产品加工产业

依托川甘青接合部民特产品集散中心历史先机优势,研发、设计和生产以藏香、服饰和藏毯为代表的安多藏区特色民族用品和旅游纪念品。积极对接西藏优格仓工贸易有限公司、阿坝县民族特需用品厂等公司,力争藏香和藏毯等生产线建成投产。

 

第五节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健全正常增长机制。建立要素倾斜机制,支持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发展。加强科技支持,开发和引进的技术免费提供企业使用,对企业重大技术突破予以研发经费补助。

第八章  互动融合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围绕“川甘青结合部旅游经济圈重要增长极”和“国际高原生态与安多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把握阿坝旅游产业发展的“五大优势”,找准阿坝旅游“功能、市场和形象定位”,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富县惠民的主导产业。

第一节  优化旅游发展格局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主要景区为支撑,若干景点为节点,国省干线为链条,将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构建“一核、一带、三区、一环” 旅游发展格局。

 

第二节  推进旅游景区建设

推进莲宝叶则、曼扎塘、中阿坝安多人文旅游区、神座、茸安柯河峡谷等五大景区建设,强化旅游产品开发,着力解决缺乏与优势旅游资源相匹配的景区和产品的问题。

 

第三节  加强旅游要素保障

优化完善县城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全面加强“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保障,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区。依托“两纵三横”干线公路规划,做好与红原机场、久治机场对接,建设直达各旅游景区的便捷旅游交通。优化提升住宿设施,推出特色餐饮体系,统筹推进旅游和各产业融合发展。整合现有资源要素,打造以休闲娱乐为主,集文化、旅游、休闲、餐饮、娱乐、购物和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功能区。逐步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旅游餐饮、住宿、交通和门票等系统的数字化运营。加强旅游城镇、景区及旅游交通干线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信网、wifi数据主要景区全覆盖。

 

第四节  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

坚持“依法兴旅、依法治旅”,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引导行业诚信自律,大力倡导文明旅游。规范旅游市场环境,加强旅行社、导游、演艺团体、购物市场等重点领域管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化旅游市场环境,着力解决服务不标准、行业不规范的问题。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和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完善驾车游览、补给,应急救援、管理保障系统建设。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

第五节  强化营销拓市场

多渠道加强市场营销,着力解决阿坝旅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问题。根据阿坝旅游目的地、集散地的功能定位和按照客源区域、人口特征、旅游组织方式细分的市场定位,大力推广阿坝旅游的形象定位。充分利用中央、省州助推旅游发展的机遇,积极借用浙江、德阳援建等交流合作平台,积极融入省州县一体的旅游营销体系,加强与重要城市、目标市场旅游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切实加大旅游宣传营销,拓展客源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实施精准营销、智慧营销,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实现传统旅游营销向现代旅游营销模式转变。推动线上线下旅游营捎一体化建设,加快建立与蚂蜂窝网、百度旅游等咨询网站和携程、途牛、驴妈妈等旅游预定网站的合作。立足川渝市场、渐次开拓国内及国际市场。

第六节  创新旅游发展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着力解决旅游快速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统筹、项目推进和合作发展问题。

创新项目保障机制。以“系统工程”理念落实大项目带动战略。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长机制。聚资金、聚财源,实现总量大扩展、效益大提高。进一步完善细化旅游规划,优先要素保障,对涉旅项目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长机制。

创新资源开发机制。搭建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的平台,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旅游相关产业,为旅游业发展输入资金“血液”。加快市场化进程,促进资源股权化,股权民生化。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发展,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促进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旅游业与民族工艺品制造和高原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多元宗教文化,大力振兴文化产业,通过精品项目的建设,带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经济合作,增进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客源共享。积极推动“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的深度发展,积极融入“川甘青三省结合部”旅游合作区,进行跨区域融合发展。从资源共通性、时节差异性、区域互补性等实际出发,推行(跨)县域旅游联合运营,整合营销资源,注重整体推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整体营销模式,实现旅游营销模式的现代转型。

第九章  精准施策 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

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总体要求以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为核心实施精准扶贫,通过抓好幸福美丽新村、富民产业培育、乡村道路畅通和新风正气塑造等重点工作,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每年减少贫困人口3000人以上,实现304213436(含特殊贫困人员28人)贫困人口脱贫,35个贫困村顺利摘帽。

第一节  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围绕“连片性贫困稳定脱贫、群体性贫困有效脱贫、个体性贫困持续脱贫特殊性贫困同步脱贫”总体思路,以贫困村帽、贫困户脱贫贫困人口增收为核心,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切实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第二节  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精准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和灾后重建帮扶一批“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提高扶贫开发成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第三节 实施脱贫攻坚“十个专项方案”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以贫困户和贫困村为重点,精准实施基础扶贫专项方案、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新村扶贫专项方案、教育扶贫专项方案、医疗卫生扶贫专项方案金融扶贫专项方案生态扶贫专项方案农牧产业扶贫专项方案社会保障扶贫专项方案和社会扶贫专项方案“十个专项方案 

 

第四节  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保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扶贫机制,规范管理扶贫项目,创新筹措扶贫资金,依法监管扶贫工作,健全扶贫责任机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效互动的大扶贫格局。

 

第十章  供需衔接  促进文化大繁荣

围绕“文化大繁荣”战略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建设,提高文化综合服务能力,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巩固基层文化阵地,推进乡村文化院坝、农民工文化驿站和留守儿童文化之家等新型文化阵地建设,保障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普及应用数字和网络技术,建设数字图书馆,推进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化改造提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工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加强非遗调查和文物普查,积极申报国省州三级非遗代表项目和传承人,申报一批国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和传习所,扶持保护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建立较为完善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抢救保护麦桑官寨等文化遗迹。建立非遗文化和文物保护长效机制,纳入城乡建设及产业发展等规划,健全涉非涉文建设联席研判审批制度,夯实非遗保护基础。

第三节  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建设,打造文化项目论证、包装、推介、开发和展示平台,提高文化产业创新创作能力。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以“莲宝叶则”艺术团为载体,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化产品。大力挖掘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扶持民间表演团体,建设民族文化艺术中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落实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培育唐卡、金属制品加工和纯天然藏香制作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搭建品牌输出平台,发展文化服务贸易。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和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第四节  积极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寺庙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基础项目,构建县乡村级体育配套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利用民族节庆、传统节日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民间体育赛事。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建设业余体校和高原培训基地,强化运动员选拔和训练,积极参加省州运动会、民运会和残运会。创新体育设施经营管理,盘活用好资产要素,推动体育服务社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实现体育场馆向公众免费低费开放扎实推动体育彩票销售,建立健全销售网点,规范市场销售行为,积极拓展体育彩票发展空间。

第五节  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继续加大乡镇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成果,扩大广播影视覆盖面。深入实施广播电视进村入校到寺庙工程,继续落实“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广播电视寺院覆盖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满足农牧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继续巩固实施数字电视工程,采取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多元覆盖方式,力争实现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均达到99%。

 

第十一章  提档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川甘青接合部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目标,以扩大消费和带动消费升级为重点,整合资源要素,强化载体建设,以商贸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龙头,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建设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草原明珠城市。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专业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经营活动主辅分离,提升物流、金融、保险、运输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服务功能。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县城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核心,以麦尔玛、安羌、垮沙、甲尔多、四洼等乡镇为节点,构建“一核多点”的全域物流体系,力争成为川甘青三省结合部现代物流中心。引导县内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行业物流信息平台与阿坝州和四川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提升跨行业、跨区域物流信息开发共享水平。大力支持中通、圆通、申通、EMS、韵达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物流服务。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引导金融企业差异化发展,发展中小型金融组织和普惠金融,按照现代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发展金融服务网点,扩大服务范围。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加大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地方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业态。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发展金融服务业务。

加快发展保险业。加快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规范、开放的农业保险市场。统筹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健康保险。拓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服务范围。全面开展大病保险,提高养老医疗保险保障水平。 

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健全管护保障机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各种运输方式衔接融合,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

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信息专业应用系统建设,拓展信息技术使用范围,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升信息安全监管能力。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围绕城乡居民生活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丰富服务种类,完善服务标准,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优化升级商贸服务业。加快县城行业专业市场建设,适度集中发展,引进和培育商贸连锁企业,建设商业综合体。以农畜土特产品、道地中药材、旅游食品、旅游工艺美术品等为重点,加快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滨河景观休闲步行街、南岸休闲娱乐购物精品街等重要商贸业态建设。加快城乡零售点的网络化、集约化,以大型超市和小型便利店相结合,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农超对接”等惠民工程,形成多层次的综合商业网络。

规范发展住宿餐饮娱乐业。积极推进住宿餐饮娱乐业与旅游业、商贸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特色住宿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提升常规酒店,创新建设主题酒店,适度发展商务酒店,鼓励发展“乡村客栈”。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和管理技术,挖掘餐饮文化内涵,建设美食街、酒吧茶艺风情街等餐饮服务集聚区。努力发展特色餐饮,逐步形成藏汉回餐饮互为补充的餐饮体系。培育并积极引进休闲娱乐企业入驻我县。加快业态调整,整顿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管理,细化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按照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提高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建立完善养老扶幼体系,统筹医疗保健教育服务,支持公益组织发展,拓展社区服务业态,促进服务能力均衡发展,打造社区“半小时生活圈”。

 

第三节  引进培育新兴服务业

顺应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分工专业化新趋势,培育以节能环保、计算机、租赁、科技、体育、会展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升高端辐射力和影响力,构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和适应需求的服务业发展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在社会民生、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支持更多本地企业入网省内外综合和专业电商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扩大直销规模,提升品牌知名度。建设开放式电子商务快递配送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实施“电子商务拓展市场工程”,推进“名优新特农产品入网、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网工程”,打造农村电商物流平台,在主要行政村建设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点,推广“网订店取”等模式,实施工业领域电子商务“双推”工程和“全企入网”工程,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速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调发展。

第十二章  城乡统筹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点状发展和统筹推进,严格执行《阿坝县城总体规划》和《阿坝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乡镇总体规划,完善发展要素分配机制,推动城乡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提升城乡综合承载力,建设独具民族特色的草原商城。

第一节 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优化用地布局,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构建布点科学,层级分明,体系完备的城镇发展布局,以县城为核心,麦尔玛、贾洛、各莫、茸安等重点镇为支撑点,三级城镇和牧民定居点为基础,成阿公路、阿茸公路等线路为链条,构建“一心、两轴、四支撑、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第二节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城乡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五要素,推动以城市道路、市政管廊、供暖能力和垃圾污水处理为代表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村(牧)道和垃圾收转为代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基础条件,提升综合承载力。加强城乡风貌统筹和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树立良好形象。到2020年,县城供水率、集中供热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95%、20%和70%。

第三节  加快特色城镇建设

立足城镇功能定位、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机遇,配套相应要素,打造特色功能型城镇。不断强化要素配置,提升医疗、教育和经济等要素资源,建成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环境优良和辐射能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镇建设。依托旅游要素分布和开发现状,建成一批服务优良、设施齐备和示范能力较强特色旅游集镇。依托商贸物流基础要素分布,加大物流节点建设,建成一批布点科学、体系健全和流通能力较强的商贸物流集镇。

第四节  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深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农村宅基地、林地和土地承包权益改革,推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实施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牧民定居配套设施等工程建设,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减载减畜”与城镇化统筹结合,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流动。

 

第十三章  改善民生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民生优先,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破解民生短板,实施脱贫攻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一节  实施教育大振兴

围绕“川甘青结合部优质双语教育高地”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两大目标,以“十五年义务教育”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实现民族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积极实施15年义务教育。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幼儿园校舍、中小学教学用房、学生食堂宿舍和运动场地建设,促进教学资源均衡优化配置。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充分发挥优质示范幼儿园辐射引领作用,提高乡村和双语幼儿园保教质量,实现学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提高城乡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缩小校域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距,推动全县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盘活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重点发展优质双语高中教育,不断提升高中教学质量。2020年,学前两年和三年幼儿入园率分别达90%和85%,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和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

探索发展职业教育和双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多种形式职业教育与培训,深入推进“9+3”职业教育发展,培育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联合筹建民族职业培训学校。开发双语教育资源,集中要素建设县藏文高中,打造为辐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的优质双语教育基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招聘力度,补齐控编缺口,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实施全员轮训工程和城乡教师交流、藏区千人支教、乡村教师专项支持等专项计划,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偏远学校和长期在岗教师津补贴,激发教师工作激情。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中小学网络教学设施建设,实现远程教育中小学校全覆盖。实施“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实现在校师生在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

完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投入正常增长机制,保障资金、土地和设施设备等要素需求。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采取独立办学、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参与教育事业。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完善治理结构,积极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探索完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不断扩大家长对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二节  推进医疗卫生大提升

围绕“川甘青接合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和“全民健康、家庭幸福”目标,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建设“健康阿坝”。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实施医疗机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程。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完善“一小时医疗服务圈”和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优化提升120急救服务能力,加强重点旅游集镇、旅游沿线乡镇和旅游景区急救站建设,满足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强化卫生监管,促进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卫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绿色服务通道建设,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服务。加强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原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综合防治。到2020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至453.75/10万、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00/10万和婴儿死亡率降至12‰。

实施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推进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转变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整合信息资源要素,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卫生信息专网,建立完善居民健康卡管理制度。实施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五大领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多网合一运行。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

大力发展中藏医药事业。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藏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藏民族医药。加强制剂中心建设,开发常用藏药新制剂和藏医药旅游保健品,支持疗效好、市场前景好和比较优势强的藏药产品,申请国家正式药品批号。建立健全综合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藏医)科室,加强中藏医医院综合能力和中藏医特色专科建设,探索开展慢性病和专病治疗研究,建设慢性病医疗、养生和康复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架构,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和医药分开。继续实行分级诊疗,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合法兴办医疗机构。 

 

第三节  推动就业大促进

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秉持“政府主导、搭建平台,注重民意、积极引导,部门参与、主动作为”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创新创业并重,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水平,构建实现创新拓展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格局,让农牧民青年有事做,走正道。2020年前解决1000人以上就业问题。

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引导农牧业向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转变。落实各类税费减免补贴、财政贴息和小额担保等引导政策,促进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城镇新增失业人员等人群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用工本地化进程,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人口就业转化管护员制度。拓展就业创业范畴,多形式宣传引导就业观念,推广科学种养技术。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就业服务平台,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培训预算制度,推进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建设。实行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动态管理,实现农村劳动力正常转移输出。加强劳动保障,建立健全劳动和人事争议调处机制,加强第三方参与,实现集体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加强劳动人事信访接访工作,确保劳动专业纠纷调解实现与司法衔接平稳过渡。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和可持续发展,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和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筑牢社会保障基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贯彻落实国家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险政策,稳步扩大保险覆盖面。建立符合县情的社会救助体系,动态管理救助标准,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和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提升社保服务能力。提高统筹质量,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及基本医疗保险异地联网即时结算工作,加强“两定”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城乡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顺利开展,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统筹制度。健全社保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一卡通”工程。加强内部控制和稽核,完善各类基金专项监督管理制度和反欺诈机制,确保基金安全。

 

第六节  扩大保障住房供给

加快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建设,通过发放货币补贴和集中安置建设相结合,全面完成城镇和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建设干部周转房1444套,改造城镇危旧房、棚户区3787户。加强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统筹推进藏区新居和农村危房抗震改造等,建设藏区新居2263户,抗震改造1464户。

第七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二胎”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和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帮扶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促进妇女就业创业,加强妇女劳动保护、社会福利、卫生保健、扶贫减贫及法律援助等工作,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加大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

 

第十四章  环境友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紧扣生态主体功能区定位,实施“生态大改善”,守住青山绿水。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建立节能监察监测体系。深入开展全社会节能宣传,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合理安排新增用地,保证基本耕地和草场规模。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双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强城乡垃圾污水收容处理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和监察执法水平,完善环境预警应急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健全重大环境安全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营造环保社会监督氛围。

 

第三节  加强生态系统修复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好森林草原管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治理,推进泥石流、山体滑坡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第四节  开展“绿色阿坝行动计划”

支持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独特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或以作价入股方式参与旅游企业经营。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实施社区发展项目,支持农民发展庭园经济和改善人居环境。

第十四章  改革创新  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创新对经济发展首位驱动作用,积极执行上级完成的改革创新成果,推动以科技引进吸收和实用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行动,推动新业态、新技术快速壮大和推广应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一节  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通过加大培养、机制激励和吸收引进等方式,有效克服人才规模外流现象,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梯次承接的人才队伍。充实壮大现有人才队伍,综合运用现有编制资源,加强机关事业干部队伍建设,充实选拔生态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以承接援建、校地合作等手段加强自身培训力量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人才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培训、干部教育和定向培养相结合,以培训机构和购买服务为手段,实现专业技能、管理创新水平再提升。激发创业干事热情,改革完善人才引进、选拔、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支持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第二节  发挥投资助增长作用

有效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果,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总量,增强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引导投资向基础建设、民生改善、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有效扩大投资效益。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行政府承贷、公私合营等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建设。

第三节  强化科技引进吸收和实用技术创新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各方要素资源,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成果转化为抓手,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围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引进吸收和应用推广。开展自主创新实践,围绕中藏药种植、农业品种培育等领域,健全完善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和中介服务组织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积极开展技术攻坚,形成一批自有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普宣传,专利申请新增15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12%以上,推广应用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先进实用技术达到新增5项以上。建立科技投入和科普经费正常增长机制,科学技术普及率和实用技术培训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0%。

 

第十五章  开放合作  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发挥川甘青接合部区位优势,把握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契机,不断深化在协同发展、区域稳定和争取政策等方面合作,不断提升开放层级和水平,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第一节  积极承接对口援建

进一步完善援建机制,有效利用援建方经济发展、人才队伍、管理创新等领域先进经验和自身资源禀赋,加大资金、人才和技术输入。积极推进项目援建,结合援建方意志和自身实际,实现援建项目动态化管理和推进,确保援建工程成效。全面加强智力援建,通过双向互派、顶岗挂职、专题培训和劳务输出等方式,加强专家咨询、工程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人才输入。

第二节  深入推进招商引资

积极对接上级投向和市场前沿导向,有效把握西博会、夏洽会等平台集中推介引资机遇,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加快项目落地服务软硬件建设,建立健全项目落地服务跟踪和责任追求机制,保障招商引资成效。

第三节  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加强与川甘青接合部州县合作,推动接合部发展战略上升至国家层面,推动区域发展规划衔接、生态产业互动、旅游环线互通、和谐稳定共建。在经贸合作、人才引进等领域加强与发展地区、援建市州和省级单位合作。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培训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积极推动校企、政企、校地合作。

第十六章  综合施策,建设和谐稳定新阿坝

充分认知社会和谐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完善社会治理,防控各类风险,维护公平正义,深入执行民族宗教政策,全面开展“社会大治理”行动,全力推进和谐阿坝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

第二节  完善人民权益维护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注重民意收集和信息反馈。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重视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新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排查预警、疏导转化和调解处置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整合各方力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劳动争议、食品药品安全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行业管理、群众自治等组织,共同维护群众权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第三节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预防为主、综合施策,构建规范化、网格化安全生产监管格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监管手段和效率。加强化工生产、水电建设、建筑施工和旅游行业等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日常监管。严格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强化源头管理,严格市场准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实施质量强县工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提升工程,抓转型、促升级,确保全县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重点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保持在93%以上,工程项目监督覆盖率和交验合格率均达到100%。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快食品药品监管、应急处置、技术支撑、食品药品追溯和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等体系建设,推进食品监管信息化工程。运用市场管理机制,调动社会监督力量,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药品监管格局。2020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达100%,餐饮服务单位全面实施“明厨亮灶”工作,食品、药品抽验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强化价格管理工作。加强价格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做好食品、药品、旅游和文化等市场价格动态和变化趋势监测、分析、预报。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杜绝乱涨价、垄断欺诈、低价倾销等不正当行为,畅通12358举报电话,有效受理群众价格举报投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贯彻执行国家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政策,做好商品服务明码标价和涉案物品价格鉴定认证工作。加强价调基金征收,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在扶持生产、保障供应、平抑物价和补贴困难群众等方面积极作用。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坚持预防与应对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提升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培训教育和综合应急演练。以公安消防、森林(草原)防火、医疗卫生、民兵预备役和武警部队为主,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优化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服务等社会治理基础建设。加强社会治理机制建设,落实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工程和重要佛事活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改进加强信访和调解工作,进一步规范民间调解,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工程,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治安防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和极端宗教活动,坚决维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和国防等安全。

第四节  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组织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思想基础,推进民族工作规范化。保护藏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健全和完善维护团结长效机制,促进民族间交流交融,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宗教传统文化,挖掘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创建文明、和谐、平安宗教活动场所,发挥宗教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人文交流、区域协同等积极作用。以大民生带小民生为牵引,加大寺庙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拓展宗教教职人员五保、低保等惠民政策,有效改善寺庙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寺庙民管会建设,发挥其在寺庙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深入寺庙分类管理,引导宗教与全州宗教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五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健全民主政治制度。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工作。搞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基层群众性自治、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规范政务、村务公开,健全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发挥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向前发展,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发挥人民团体、老干部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全面强化法治建设。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实施“七五”普法,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强化执纪监督,落实“一岗双责”,严格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加大纪律审查力度,深入执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务服务环境。 

第六节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着眼军民融合发展,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加强党管武装工作,落实双重任职制度,构建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领导格局,推动国防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完善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体制,加强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与装备动员、重点城市综合防护、交通战备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国防工作,努力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做好征兵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落实伤残军人优抚政策,进一步巩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加快人防基础设施建设,充实人防力量。加大《人民防空法》、公民避难知识宣传力度,增强全民人防意识。

第七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完善社会治理,防控各类风险,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原则,完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全力推进和谐阿坝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健全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制保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落实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工程、重要佛事活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强化风险防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加强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健全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健全乡村管理服务体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服务重心下移。加强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建设,发挥其在社区自治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

 

第十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导向,最大限度地使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赢得干部群众更广泛的支持。把握大势,在政策中挖掘机遇,不断破解项目、资金、市场等难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导向,落实责任主体,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分级负责,有效激发规划实施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突出规划引领

注重统筹协调,突出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等原则,在符合产业政策、区域定位等前提下,切实加大项目安排、资金投向等统筹协调力度。对不符合规划的事项,不予实施。

第三节  注重规划衔接

各类专项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既是规划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总体规划强有力支撑。县政府组织编制20个重点专项规划,经其批准后颁布实施,确保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总体规划衔接;确保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要求指向一致,空间配置相互协调,时序安排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

 

第四节  加强监督考核

《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落实,对《规划》的延伸和细化目标,相关责任部门要强化措施,保障实施完成。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由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组成联合考核组,分年度和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